查看原文
其他

杨克冲:回顾一本教材30余年的历程 看我校的教材建设

2017-07-31 校史研究室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是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杨叔子、杨克冲、吴波、熊良才等编著的教材。今年第七版即将面世。《机械工程控制基础》教材从1984年的第一版到今年的第七版,历经33年。这本教材已经印刷68次,销售56万余册。目前仍是我校出版社畅销教材之一。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是我校机械学院的一门技术基础课教材。这本教材曾荣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全国高校机电类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05年,以本教材为重要支撑的我校机械学院的“机械工程控制基础”课程,荣获国家级精品课程。




机械科学发展孕育的新学科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将控制理论应用于机械工程的重要性日益明显,这就导致“机械工程控制论”这门学科的产生与发展。正如该书第一版前言所述:这门学科既是一门广义的系统动力学,又是一种合乎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它对启迪与发展人们的思维与智力有很大的作用。而作为一门课程,它是机械工程类专业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作为一门技术基础课的教材,它力求在阐明“机械工程控制论”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与基本方法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机械制造工程实际,沟通与加强数理基础与专业知识之间的联系。


由于课程内容、课程的作用与教学目的明确,因此这门课程在全国各高校引起重视并普遍开设。为适应教学的需要,1982年,杨叔子、胡庆超、杨克冲、刘经燕等为机械工艺与设备专业编写了“机械工程控制基础”讲义。1983年,杨叔子、杨克冲、刘经燕、王治藩等对原讲义的体系、内容与论述方法作了不少的变动与修改,并分工执笔成书。1984年,由当时的华中工学院出版社正式出版。


教材内容与时俱进


在教材出版的33年历程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有了我们自己的研究成果,《机械工程控制基础》先后进行了六次修订,出了七个版本,从内容上做到与时俱进。


上世纪90年代,由于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作为信号处理的工具以及作为控制器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不断扩大,这种用计算机控制的系统是一类离散系统,是数字控制系统。而教材的第一版至第三版都只涉及连续系统。因此,在教材的第四版,我们增加了“线性离散系统”一章。


再如,美国Mathworks公司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推出了MATLAB高性能数值计算软件。MATLAB的控制系统工具箱对控制系统的建模、分析和设计提供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解决方案,而且经过多年的应用,趋于成熟。因此,我们在教材的第五版增加了“数字模型的MATLAB描述”。


由于应用了MATLAB软件,原教材的第十章“控制系统的计算机辅助分析”也就删去了。


倾听读者声音


倾听读者意见,是教材常盛不衰的源泉。2011年7月,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专门邀请使用《机械工程控制基础》教材的几十所兄弟院校的教师来校座谈,征求对教材的意见。对座谈中提出的意见,我们特别重视。其中有一条意见是:《机械工程控制基础》虽然是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特别是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技术基础课教材,但如何联系专业,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教材的第六版我们作了大的改动,从第一章至第六章、第八章与第九章均增加了一个设计示例,自始至终以数控直线运动工作台位置控制系统为例,从系统建模、系统分析、稳定性判定、系统校正、离散系统(数字化系统)到系统辨识,均以此例展开,帮助读者学习系统设计的完整初步知识。第六版面世后,读者反映很好。类似于此,我们在每一版均根据读者意见,有所改进。


由于“机械工程控制基础”课程的性质,学生学习中需要做大量的习题,而习题一般都有一定的难度,给任课教师布置作业和批改作业带来一定困难。因此,从《机械工程控制基础》的第四版开始,配合教材的出版,我们编写并出版《机械工程控制基础学习辅导与题解》,解决了教师的难处,深受欢迎。


一本好教材是学校的一张名片


一本得到社会公认的好教材,来之不易。首先是作者的辛勤耕耘,锲而不舍。我们这本教材就经历了33个春秋,寒来暑往,几经坎坷,终于得到兄弟院校认可,而被广泛选用。


其次,好教材的诞生需要良好的环境与土壤。我校重视教学,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重视教材建设,为我们的教材成长提供了一片沃土。


第三,教材建设不能一蹴而就,也非一朝一夕,有较长期的积累过程。我们这本教材也经历了三代人的努力。现在的第三代吴波教授、熊良才博士已经接班了。


第四,出版社的重视与支持。三十多年的风风雨雨,没有出版社的厚爱是难以为继的。

一本好教材,是学校的一张名片。综观国内外著名高校,都十分重视培育好的著作、教材,这是学校的声誉,学校的品牌。


学校出版社是教材建设的好平台 


教材建设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好教材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编著教材是提高教师水平的重要途径。编写教材需要参阅国内外的大量文献,需要深入了解本学科的前沿及其发展,还要包括作者的研究成果等,这些都会极大地促进教师水平的提高与升华。


一本好教材也使学生受益匪浅,甚至终身难忘。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文革后大学恢复招生,原充斥高校的前苏联的教材译本已经不能再用,此时急需大量的新教材来满足教学的需求。1980年,我校成立出版社,为我校的教材建设提供了极好的平台,从此,我校教材建设进入快车道。此前,全国机械学科方面教材的出版,基本上归属机械工业出版社。当时,出版一本教材极其不易。一般从约稿到出版,顺利也要2-3年,还很难排上队。而从交稿、编审、排版、校样,作者往返北京多次,既花钱,还花大量的时间。回忆起《机械工程控制基础》的出版是在1983年冬,原华中工学院出版社成立不久,我们教材的编辑是黎秋萍同志(后来任出版社的党总支书记),那时她刚从机械系调到出版社,由教师转岗为编辑。当时出版社还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临时借用东二楼造船系的一间教室办公。《机械工程控制基础》教材,随同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的发展、壮大而走向成熟,成为读者欢迎的一本教材。在30余年的历程中,我深深感受到学校出版社对促进学校教材建设的重要作用。


1. 学校出版社的编辑熟悉专业,与作者更易交流。

上世纪80年代初,出版社刚成立时,从我校各专业招聘了一批教师转岗任编辑,他们既有较好的文学修养,又熟悉专业,还有教学经验,与作者有共同的语言,这是做好教材出版的重要基础。


2. 学校出版社熟悉教学需求,选题易于决断。

正如前述,我们过去出版教材,基本上都集中于北京的机械工业出版社或高等教育出版社,由于编辑对教学的需求了解不多,往往在选题时久拖不决,延误时机。


3. 易于协调与出书的高效率。

教材的出版过程,从交稿、编辑、排版、校样等诸多环节,都是极其繁复而又细致的工作,做好这些工作,方能确保出版质量。但这一切,在校内,一个电话或一次约谈,或往出版社跑一趟,不花多少时间,问题就解决了。


出版的高效率,这是我与学校出版社打交道30余年的深刻体会。我退休后返聘到华中数控公司任职。2001年,我国职业教育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迅速。为推广公司的教学数控机床产品,培养职业学院数控技术教育的师资,我参与并组织公司的技术人员,编写数控机床教学的系列丛书。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承担丛书的出版。2003-2005年,仅仅三年正式出版了《数控机床实验指南》、《数控机床电气控制》、《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被许多职业学院选为教材,为我国的数控技术教育立下汗马功劳。而这种出版的速度与效率是外面的出版社难以比拟的。

我衷心感谢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杨克冲,机械学院退休教授,《机械工程控制基础》的作者。)


福利

进行中

邀请20位好友关注,我们将送上年度畅销书一本,以此类推。回复"赠书",可了解活动详情。



你可能错过了下面这些

内涵丰富的文章




看完这些,无论生命境遇如何,你都可以微笑面对

暑期赠书 | 这16本书,总有一本帮助孩子拉开与同龄人的距离

手把手教你制作超有质感的零钱包,分分钟秒杀一切大牌!值得收藏!

护士和病人的三段小故事,给我们补上一堂生死教育课

敢不敢点进来看看这些汉字,你能认识几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